2009.6.27 吳若權「投資人生,幸福存款」@台中市文化局

人際存款

  • 先完全的接納自己,包括優點及缺點
  • 調整看待自己與別人的角度,包容別人的缺點,欣賞並學習別人的優點
  • 用修行的態度去面對難相處的人(難相處的老闆…)

金錢存款

  • 會不會念書跟賺錢是兩回事。
  • 要花錢的時候,真心的對自己的錢說話:「謝謝你帶給我那麼好的物質享受,記得改天要帶更多的夥伴回到我的皮夾喔!」

時間存款

  • 世界上唯一公平的事情就是每個人每天的時間都是24小時。
  • 時間要花在重要的事情上面,而非緊急的事情(汽車保養,身體保健,聯絡感情…)。
  • 平常把重要的事情處理好,未來就不會出現緊急的事情(汽車拋錨,生病住院,挽回婚姻…)。
  • 每天檢視做的事情與自己的人生目標是否有關連性。

不得不推薦一下,《與時間有約》這本時間管理聖經,個人認為看過這本就不需要其他任何時間管理書籍了,因為他已經是破解本了,破解一次,終生有效,只怕無法落實執行。

Read More

[講座筆記]2009.6.20 「Janet瘋台灣」旅遊分享會@台大集思會議中心

今天再度到了公館參加一場特別的講座,是由旅遊節目主持人Janet分享他從小到大的旅遊經驗,其中有很多他曾經去過的國家,當然也包括這幾年來主持「瘋台灣」去過的特別景點以及許多特別的經驗,而東港東隆宮就是其中一個特別的地方,這邊提供你一個很另類的改運方式-「打屁股」,其實在今天以前我還真的不知道台灣有這種特別的祈福招式..[1]

另一個我印象深刻的是提到了台東如瀑布般的溫泉-栗松溫泉

觀光景點

看來應該要好好計畫一下未來的旅遊行程了,台灣還是有太多不為人之的好景點:)

最後附上今天在現場拍的小小片段,讓大家感受一下Janet的熱情囉~[4]

[活動]跟著Google學成功!

活動網址 http://blog.roodo.com/book100/archives/8027019.html
這是要網友分享如何Google思維,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得到啟發
最有創意的前10名將得到以下回饋
◎ 專人導覽台灣Google辦公室
◎ 享受Google員工特殊福利(在Google辦公室享受員工才有的福利零食)
◎ 可獲得台灣Google特殊贈品
◎ 獲贈新書一冊

以下是Google給我的啟發~

Google的搜尋結果最大特色之一就是堅持呈現最真實的搜尋結果,也是不帶任何主觀意識的結果,這說明了身為萬物之靈的我們,在處理這樣超出人類大腦所能的複雜問題時,也該懂得認清自己的極限,讓大量的真實資料來告訴我們答案,而在面對生涯規劃這樣的問題時,何嘗不是如此?僅僅靠著既有的知識去論斷未知的未來,也是超出人類智慧的大哉問,與其不斷紙上談兵,最後過著帶有遺憾的人生,不如勇敢讓自己多方嘗試,透過真實的經驗去告訴我們答案,在驗證的過程中只需像電腦運算般單純無心,失敗與挫折只說明了我們「還在找」更好的方向,過去嘗試過的壞解答將幫助我們更認識自己,也加速我們找到最真實、最適合自己也最客觀的職涯方向!

2009.6.13 孫大偉「廣告經典 經典廣告」@台大

引言

徐小波先生:「文化創意要變成產業,就要有自己的income model支持,要能夠自我生存而非一直靠著外力贊助。」

經典廣告的幾種特性:

    1. 具開創性
    2. 改變舊有的
  • 好的廣告大多只用畫面呈現,而非文字或語言。

  • 創意來自多方嘗試、文化及生活週遭。(孫先生以自己的職涯經驗為例子,說明有創意的人往往都是剛開始一事無成的人,因位這有機會嘗試各式不同類型的工作,反而是一開始就很順利找到人生方向的人,再未來很難再有太大的改變或嘗試)

  • 光有創意是不夠的,還需要有足夠的執行力去完成它!

    這讓我想起朱學恆提過的:「創造力是創意加上執行力」

  • 有guts的人沒有sense,有sense的人通常沒有guts!

  • 廣告的本質仍然是業務,最終需要用業務的角度去檢視它的成效,不是一個藝術作品

  • 品牌廣告只有第一名和「其他非第一名」,第一名會令人忘不了,其他則效果有限或者讓消費者誤以為是那個第一名的品牌,反而是花錢幫對手打廣告。

當天Demo的一個創意廣告

2009.4.25 郝廣才「人生不用那麼瞎」@師大

創意的思考模型

2024-07-28T210250

  • 創意思考是發散式思考,看待每個idea不該有太多邏輯順序
  • 別企圖改變人的既有認知(ex:可口可樂不斷花心思去研發新口味的可樂,就算客觀來說可以讓味道變好,但對已經習慣傳統可樂味道的人,這不是更好的可樂,而是覺得「這不是可樂」,甚至懷疑自己喝到壞掉的可樂)
  • 人們對於特定領域通常只會記住第一個進入的人,這和其貢獻與成就無關,後進者就算有更大的成就,終究會被遺忘,而在成熟的市場通常只會剩下第一名與第二名兩強競爭(ex:可樂市場,政黨,…),如果想要在既有市場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那就要對該市場進一步做分類,與既有對手做市場區隔(ex:來不及當美國第一個總統,那麼就當第一個美國的黑人總統–Obama,相信在歷史上也很難讓人遺忘)

[閱讀筆記]你就是自己的激勵達人

書名:你就是自己的激勵達人
作者:鄭匡宇
ISBN:9789861733937
筆記日期:2008.10.30

::面對挫折與挑戰時的心態::

◎人生在開心順利的時候自然無須擔心,但挫折抑鬱的時必須當心,因為我們有可能在遭遇短暫的打擊後開始妄自菲薄、懷疑一己的能力、失去前進的勇氣,從此一蹶不振,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所以人人都該有個生命的教練(Life coach),帶領我們朝更好的人生目標邁進,也在我們失敗的時候給予我們支持和鼓勵。我們不能保證別人在我們困難的時候會伸出援手、在我們失敗的時候能給予鼓勵,那麼不如將這個激勵的責任攬在自己身上!讓自己成為自己的激勵達人。

◎向欣賞的對象學習
所謂的偶像崇拜,不該只是針對他們的外貌,也不該是他們出眾的能力而已,更應該把他們當成是我們遇到困難與挫折時的借鏡,想想如果我們是他們,在遇到類似的挑戰時會怎想、怎麼做。當我們欣賞或崇拜的的偶像如果因為某種原因而不再有名或不在成為我們效法的目標時,不應該對他們所提倡的價值觀嗤之以鼻,反而更應該堅持自己所相信的理念與信仰,只要是人都有可能犯錯,不必因為欣賞的人犯了錯而否定這些價值觀。

JJ:電視名嘴于美人曾說過:「遇到不好的牧師,不會因此不相信上帝的存在。」

◎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韓國總統李明博、郭台銘、證嚴法師等人一開始都和我們一樣,沒有上天賦予的龐大資源,更沒有無往不利的天生好運,他們有的就是堅定的信念,和持續不斷的努力,才達到令人敬佩的成就。所謂成功的資源,其實根本不假外求,它屬於每一個人,他就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心靈。

::拿出行動力::

◎在達到成功境界前的每一個環節,如果想要他人在過程中幫助我們,我們還得先是那個始作俑者才行,我們必須是那個一開始就努力付出的發光體,才能吸引到別人的目光,願意加入和協助我們,也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

1
2
3
4
5
他人幫助

> →自我努力-----→巨大成就

他人幫助

◎除了信念和目標外,更重要的是行動,在腦中我們可以天馬行空的任意幻想,但那不會促成現實中任何可能的實現,唯有行動才能離目標越來越近。

◎很多人害怕行動,正是因為行動會讓我們遭遇可能的失敗和痛苦,不過也只有失敗和痛苦,才能讓我們修正,覓出達到目標更好的方法。

::主動出擊,大膽行銷自己::

在適當的時候不要臉,才能突破既得利益者布下讓其他人無法與之競爭的重圍,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無恥行銷》(Confessions of Shameless
Self-promoters)

◎戴晨志博士有一句經典名言:「別人沒有認識我們的義務,但我們有行銷自己的權利。」我更要說,別人沒有給我們機會的義務,但我們有自己創造機會的權利!你必須要自己被別人看見,而不是等人家主動看見你!

◎大膽向別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並向可能幫助你實現夢想的人推薦你的計畫,就是最好的圓夢方法。隨時具備毛遂自薦的能力,還有適當表達自己的口調,肯定能為你開創更多人生的機會,重點就是隨時準備好自己,並勇於嘗試!而遂毛遂自薦的前提是要先讓自己的能力與特質達到對方的要求,否則不僅當下別人會對你的表現失望,更不可輾轉轉介紹或在日後產生口碑行銷等,你好不容易跨出的突破,就立刻畫下句點。

◎在未來追求自己夢想的過程裡,記得要打死不退,千萬別因為別人的一點小小的拒絕和挫折,就在夢想的道路上止步,別人當然有拒絕我們的理由,但我們絕對不能有放棄自己的念頭。

::讓自己轉念一瞬間的信念系統::

◎透過特定的嗅覺、聽覺、視覺等途徑所帶給我們的感覺,就是所謂的「心錨」,他幾乎能做到瞬間轉換情緒的功效!當我們知道如何有效運用心錨來控制自己的心緒時,幾乎就能讓自己處於「無敵」的狀態,從此你將不在有情緒低潮的時候,永遠都能自信滿滿,準備迎向光明的未來。

◎我們的生理可以深刻的影響心理,因此就要讓自己的身體養成良好的習慣,讓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健康的身體,保持我們在心理上永遠保持巔峰的狀態。

◎在遭遇挫折失敗或情緒低落時,更要去運動,不管是爬山、游泳還是跑步,只要讓身體動起來,說也奇怪,你腦子同時也會動起來,而且是往積極正面的方向去思考。

::建立自信心::

◎建立自信的方式:
1.在不同的場合中,已發問的方式來訓練自己的自信
2.健身
3.學習語言

◎透過聽演講時訓練自信的注意事項:
1.盡量坐到最前面,靠近講者的位置
2.過程中先想好結束後要問的問題,並在心中不斷演練
3.演講一結束立刻舉手發問,此時的你對於要練的問題早已滾瓜爛熟,因此不會犯錯

◎自信,就是透過不斷設定目標,再達成目標,而漸漸累積出來的。

◎很多時候,自信的累積是由於我們被稱讚、接收到他人羨慕的眼光,但大部分的情形裡面,別人不見得會給我們讚許的眼光或是給我們正面的回應,因此需要只需自己努力就可以建立自信的方法-「健身」與「學習語言」,如果我們把銷售的業績當成是我們累積自信的標準,那麼只要幾個客戶拒絕我們,達不到目標,自信指數就有可能下降,因為這結果操之在別人,但健身和學習語言不同,只要付出努力,那麼所有的收穫都將屬於自己,沒有人能奪走。

◎每個人,都應該在自己的記憶裡面有一些足以讓自己自豪的小成功,千萬不要認為那也沒有什麼了不起,而要好好利用他們,成為推進自己不斷前進的動力。

JJ:《我11歲就很有錢》中建議我們應該有一本屬於自己的「成功日記」。

◎有時候小孩子就是需要一些不小心製造出來的假象,讓他誤以為自己很不錯,才能繼續激發潛能,不斷挑戰自己,創造更好的成績。

◎《秘密》:當你真的想做一件事,或真的有一個你很想實現的目標時,最好的方法不是一直想著「我要達到他」或「我達到之後就能怎樣」,而是在一開始的時候,就以「我已經是」與「我已經有」的態度來過每一天,進而更努力的接近那個目標。

◎不要再把一切的責任推到別人的身上,要把自信和自尊的責任全部攬在自己身上。

::面對他人眼光與批評時的心態::

◎只要我們一打算有所表現,特別是做出前所未有,或驚世駭俗的表現時,就必須承受所有可能的讚譽和毀謗。「名滿天下,謗亦隨之」,絕對是千古不變的真理。這夜是我們想與眾不同必須付出的代價。

◎別把面子和別人的看法,看得比自己的理想與工作重要,你那點面子在你還沒做出點成績,或還沒人認識你的時候,算什麼?

◎我們不能做到要求獲控制別人的情緒,但能做到安撫與轉化自己的情緒。

◎我們必須要了解,被罵也好,被稱讚也罷,這些都不是我們自己可以控制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無愧我心」。

◎我們無法決定別人要怎麼想怎麼做,但我們能決定自己要怎麼想怎麼做。

◎為什麼你面對別人的批評或謾罵會容易覺得受傷?那是因為你沒有自己的生活重心,或者不夠忙碌,才會想東想西,對別人的批評感到困壤。

◎不要以為別人做不到的事情,自己也做不到,別人作得到的事情,就要相信自己也一定能做到!

◎在人生的過程中,你不會因為別人的稱讚而多一塊肉,也不會因為別人的批評而斷一條腿,只會因為達成自己既定的目標而興奮喜悅,或因為自己的一事無成而沮喪懊悔,這一切都跟別人無關,人生絕對是自己的,千萬不要讓不喜歡你的人,決定了你的一生。

◎一個積極的人,會用一切合理而正當的手段,來達到他想達到的目的,請拋開那不值錢的面子,以及不敢表達自我的「不好意思」,透過適當的包裝與戰略,讓自己在強敵環伺的競爭對手中,一舉勝出。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人生沒有白努力::

◎大部分的人無法成功,主要來自於三個原因:
1.目前所從事的工作或準備的項目,並非自己的興趣,更不是自己的專長
2.自己投入的時間與努力不夠,所以創造不出什麼傲人的成就。
3.要能觀察全局、洞悉時事、縝密分析,找出致勝關鍵。
(這需要過人的勇氣,以及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

◎有充分準備的人,即使臨時遇到之前完全沒有遇過的突發狀況時,也永遠比別人多了一份沉著與自信,而其所表現出來的態度,自然也會不一樣。

◎人生就是一個充滿變數的過程,沒有一件你努力做過的事情,是所謂的浪費,也就是因為這樣多變的人生,才顯得豐富有趣。

::失敗只是一時的::

◎永遠不必害怕犯錯與失敗,因為只要我們還沒進棺材,就一直有犯錯與失敗的風險,所以重點不在於讓自己永遠不犯錯,而是在遇到人生困難的時候,如何反省改進,讓自己突破眼前的難關。無論做什麼事情,請把自己看成是個剛學走路的孩子,任何一次挫折,都是為了讓自己更接近成功的嘗試。

◎老天在關閉一扇門的時候,一定會幫你開一扇窗,但你必須要付出所有一切的努力,拼命的去找出那一扇窗,如果還是看不到窗,那就自己鑿一扇窗吧!很多時候,自己鑿出來的窗,才最適合自己的身形,也更能看到夢想中的世界!

◎這個世界是屬於勇者的,害怕失敗的人,只能是可有可無的存在!每個人的舒適區在面對「麻煩感」、「外力入侵」、「無情打擊」、「困難挫折」等力量時,你可以選擇任憑他們不但吞噬你的舒適區或是選擇採取行動面對困難,因此增加了處理問題的能力,進而增強了自信,最後舒適區不旦不萎縮,還得以擴張。

◎我們沒辦法改變失敗的事實,但卻可以把它轉化為對自身另一種有用的資產。

::其他參考資訊::

◎想要出版自己的書籍,該如何開始?
先把自己想要出版的書,包括書名、訴求讀者、內容獨特性、書目大綱,以及自己的聯絡方式等等,整理成一頁檔案,用Email或傳真的方式寄給出版社就可以了。

◎面試時的注意事項:

  1. 正式的服裝和完備的資料
  2. 滴水不漏的觀察力
  3. 掌握全局的自信

[閱讀筆記]槓桿思考術

書名:槓桿思考術
作者:本田直之(葉冰婷 譯)
ISBN:9789866858420
筆記日期:2008.10.29

::槓桿思考術::

◎槓桿思考術的目標-DMWL(Do More With Less)
付出:回報
傳統的做事方式 1:1
槓桿思考術 1:無限大

◎桿思考術示意圖

以時間為例,以循環投資、創造多餘的時間,藉此,進而作為個人資產的時間增加,回報也增加以,好比是銀行存款中的「複利」。

◎商業人士vs運動選手
運動選手用80%的時間在做訓練,而一般商業人士卻用90%的時間工作,僅僅花10%的時間在自我投資,就像運動選手為了比賽所做的訓練一般,商業人士在工作上要有所收穫,就要自我投資 ;也就是「勞力資產」、「時間資產」、「知識資產」、「人脈資產」;這些稱為「個人資產」。

◎個人資產 ╳ 個人鬥志 = 成果

提高個人鬥志的同時,如果只是提高鬥志卻沒有努力增加個人資產,因而無法在個人資產上獲得成果,個人鬥志並不是資產,所以很遺憾,其回報是零。好比是你拼命採油門,但把 「勞力」、「時間」、「知識」、「人脈」排除在外,車子也是無法前進。

◎設定明確目標

明確描繪目標的最大好處在於培養自我選擇的能力。你逐漸知道,對自己而言,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不做畫蛇添足的事,不浪費時間、勞力、金錢。GLOBIS集團執行長堀義人在《傑出者的腦袋想什麼-傑出創業家》一書中說道:「人的一生中,自己想做什麼呢?一旦這點明確決定後,我想就不太會繞遠路而行。」;一旦明確描繪出目標,藉著彩色浴的效果,就容易得到機會。

◎在槓桿思考數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元素-積極主動:

  1. 讀書時,具有目的意識,只看對自己有用的部分,並活用書上的知識(這部分可參考《槓桿閱讀術》)。
  2. 看電視不看實況轉播,預錄下想看的節目,要看的時候就可以跳過廣告,只看有必要的部分。

◎建構DMWL的基礎理論:

  1. 運動:訓練,例行化,條件反射,紀錄,…
  2. 經營:戰略,數值化,時間,日程安排表,勞力,效率,…
  3. 投資:槓桿效益,不勞而獲,資產,預先扣繳,…
  4. 腦科學:睡眠,記憶,無意識化,思考方式,…

這些是用科學的方式被證明出來能讓一切進展順利的方法。

::勞力的槓桿::

◎勞力的槓桿目標在於,怎麼作才能用些微的勞力,完成豐碩的成果,其重點歸納為四點:

  1. 建構化
  2. 無意識化
  3. 發現KSF(Key Success Factor)
  4. 其他槓桿效益方法

◎工作方法建構化

將工作進展順利的方法建構起來,那麼不管是誰,隨時都能讓方法重現,投入建構化,要投入多餘的時間與勞力,但根據這個建構的成果,往後持續下來就能產生回報。

進行建構花上最重要的工具是檢查表,按照檢查表來做事,就不會有所遺漏,而且也知道整體必須做的工作量的多寡,如此一來,既可以節省時間,而且不管由誰來做,由於都能了解該做的整體工作全貌,因而不會浪費時間。檢查表可以應用到出差前的準備,把該帶的東西全部歸納起來,按照著個表來準備東西,花在準備的時間可以縮短,同時也不會有東西忘了帶的壓力。

JJ:將做任何事情的Know-How歸納成SOP,讓每次的執行都有SOP作為依歸,想都不用想,照著SOP去做,讓每次都可以維持一定的效率與品質,特別是那些例行雜事,也同時讓出差錯的機率降到最低。利用建構好的SOP去節省大腦的運算資源,再把多出的精神放在更重要的問題上。

◎讓該做的事情無意識化

對不擅長自我控制的人或是像我這樣沒恆心的人來說,「習慣化」也是非常方便的方法, 只要一考慮,就沒辦法付出行動,但如果養成習慣的話,則身體就會自動自發的付諸行動。根據研究顯示,人類的行動中,自己有意識去做的只不過佔5%,我們有95%的行動是在無意識中進行的,或是被強迫的要求和不安的情況下所反射出來的行動。為了達到習慣化,用數字來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藉由紀錄數字,習慣化就容易建立起來。對於習慣養成的行為,某種程度來說你是沒有意識到習慣的養成,而且速度迅速加快,這就好比在腳踏車上裝上笨重的齒輪後,開始轉動時非常沉重,而且腳的負擔也變得相當吃力,然而當騎出速度來的時候,運用此速度,不僅不費力,進而展現出超速感。

JJ:根據S.M.A.R.T法則,目標要「可量化」才夠明確。另外,在《改造習慣的十堂課》中提到,學習任何技能直到變成習慣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無意識的無能力,有意識的無能力,有意識的有能力以及無意識的有能力,透過這四個階段來檢視自己,就可以知道自己對於各方面的習慣養成度。

◎對於任何工作,去發現其中的關鍵訣竅(KSF)
透過以下方法,尋找到做事情的KSF,讓自己增加效率,也有助於未來的建構化:

  1. 調查前例
  2. 請教工作進展順利的前輩
  3. 從商業書下手來學習

◎其他有助於勞力槓桿的方法:

一年收成兩次的方法:

在同一塊耕地上,一年栽培兩種不同的農作物,例如春秋栽種稻米,收割後到第二年的春天,這段期間栽種小麥,在勞力槓桿上,當你再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同時想著:「還有什麼可以同時做到的?」

例如:

  • 通勤時可以同時讀商業書
  • 慢跑時可以用隨身聽同時聽有聲教材
  • 睡前讀想要記憶的內容,之後在睡眠的過程中就會同時烙印到腦海

JJ:這個道理如同Stephen Covey在《與時間有約》中所提到的「統合綜效」,做任何事情前都先考慮是不是可以和其他事情一起進行的,例如我們當我們希望花時間追求知識來提升自我,也希望花時間陪伴家人,這兩件事情都很重要,這個時候就可以選擇「帶家人一起去逛圖書館」,如此一來,陪伴家人的同時也達到吸收知識的目的,花一次的時間卻得到雙重效益。

執行勞力槓桿時的信念

在勞力的槓桿上,想著「自己能夠做到」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想著或是說著「做不到」、「太強人所難」,則會產生負面的槓桿效益。所謂「限度」這種東西並不存在於世上,事實上只是自己創造出來的東西。

養成運動習慣進而保持身體健康很重要,不管鬥志多高,但身體狀況不好的話,也無法使出些微的力氣。

JJ:藝人蘇有朋多年前在《我在建中的日子》中曾經提到:「運動是以體力換更多體力。」,也道出了他也是以投資的心態來看待運動這件事情。

::時間的槓桿::

◎不是因為沒有時間而無法達到成果,是因為有時間,所以成果無法達成。

◎槓桿日程安排表:
首先決定目標,俯瞰從現狀到目標的整個過程,用「倒推」的思考模式來決定工作與任務。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就沒辦法選擇「該做的」、「不做也行的工作」。清楚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做也行」,接著,達成目標就是在這當中,要付出的行動,並集中火力在這上面,重要的是,用少許的勞力得到豐碩的成果。

◎分配時間,謀求時間的例行化,重點在於,不要馬上行動,而先把時間花在建構這個
做法上。

◎如果用投資的角度來想,時間的分配就好比資產配置一樣,而這個「資產配置」,就是
以「不斷避開風險,獲取穩定的獲利」為目的,

◎我把時間用法分為四大類:

  1. 輸入:和人會面、讀書…
  2. 輸出:工作
  3. 生活:吃飯、睡覺…
  4. 私人時間

◎定好每天24小時各時段要做的事情則會讓自己的思考方向從「做這件情要花幾個小時」轉變成「再這個時間內要做這件事情」。若沒有時間分配,會把一整天的時間花在當天要完成的事情上。

◎在工作時間上做限制:
工作上如果沒有時間限制的話,會陷入「做到結束吧」的想法,工作沒辦法有效率,如果把時間分段,由於在限定的時間內非要有成果不可,就會去摸索有效率的方法,此時就會出現KSF的思考模式。

◎先扣掉自我投資的時間:

以儲蓄的情形來看,先決定儲蓄目標,把薪水扣掉儲蓄金額,將儲蓄金與可花費的金額分兩個帳戶,如此錢才存得下來。再自我投資的時間上也是如此,先扣掉自我投資時段,剩下的時間再來考慮其他該做的事情。

◎關於睡眠

關於早起的訣竅在《腦會設法辯解》中有以下的論述:「腦在清醒、不清醒之前,首先起床,刷牙,打開窗簾,洗臉,活動身體,藉此,在被這些事情拖延的型態下,腦子清醒了,如果在被窩裡,腦子就一直無法清醒。」而午睡只需要15分鐘,頭腦就非常的清醒,以腦科學來說,如果午覺時間太長的話,反而起來後的作業效率是要花更多的時間讓腦子恢復原狀。《成功和幸福的四個能量管理術》:「NASA的疲勞對策課程中得出的結果是,只要利用40分鐘的打盹,就能使表現平均提高34%,清醒度提升到100%。」,另外,睡眠的時間是90分鐘的倍數比較好,剛入睡時是淺眠,之後逐漸變成沉睡,然後又變淺眠,整個過程大約90分鐘,如果在沉睡的時候被吵醒,則腦袋會呈現呆滯狀態。

◎英文上的「Economy of scale」被譯為「規模經濟」,這個想法是,告著經營規模的擴大,提高生產力,降低價格,而不是靠節約、減少浪費而可以達成的,而是靠投資然後擴大規模時才會出現的好處。

JJ:過去曾經提過有關「時間管理」的方法中,一類是教你如何透過行程的規劃並把握零碎時間做最大運用,讓你一整天的行程塞滿所有的時間,而Stephen Covey在《與時間有約》中所提倡的精神則是要你用「一輩子」的角度去先搞清楚最重要的事情,再把時間根據重要性分配每件事情的優先順序與比例,而對於本書提倡的精神則是要把時間先投資在尋找並建構可以讓做事情更有效率的方法,一旦建構完成,未來可以無限次的根據此方法去解決問題,長期下來每次所省下來的時間讓自己可以再持續投資個人資產,如同規模經濟般透過循環投資擴大規模,這點是而非單純減少時間的浪費可以得到的效益,如果省下的時間不再持續投資,個人資產便無法持續擴充。

::知識的槓桿::

◎對於「要如何前往第一次去的地方」這樣的問題,多數人會做許多的調查來找到「捷徑」,但換作是工作、人生的話,在學習「捷徑」上有不少人不作事先的調查。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扣除一小撮的天才,大部分的人會學習成功者的做法,然後在這個做法上加上適合自己的應用方式,這就是成功的捷徑。大部分所謂的大發名都是把已經存在的「一」作成「一百」,據說許多的發明事實上是模仿、改良的產物。

JJ:iPOD就是最好的例子,他用的都不是最新的技術,是融合舊技術來創造全新的價值。

Wal-Mart創始人Sam Walton:「我到目前為止所作的幾乎都是模仿別人的。」

鈴木一朗《抓住夢想》:「最初是從模仿開始著手的,模仿各種人的姿勢之後,總覺得才會形成今天的自我。」

松井秀喜《不動心》:「我打從心理覺得大聯盟的選手真厲害阿!,而且有部分的人也有值得參考之處,但因為體型的差異,所以要以學習他們那樣的打擊方法為目標的話,打擊就會亂七八糟。」(強調要模仿也要先向和自己同類型的人學習)

◎對於追求知識上並不是單純的用功讀書,因為終究是投資,所以是為了得到回報所作的一種行為,必須經常對ROI(投資報酬率)要有所意識。

::人脈的槓桿::

Keith Ferrazzi《別自個兒用餐》:「現代是,大家不斷分享行為、資訊,並透過人與人的聯繫而得利的時代。」

松山太河《最高的報酬》:「在這世上,如果只為自己著想的話,結果就是自己沒得到任何好處,這樣的情況不少,為人著想,則好處就會回到自己身上。」

◎要靠一個人來成就事情是有限的,但如果靠人脈並運用槓桿效益,則能夠產生出比一個人造就出來的成果更多倍的豐碩成果。

◎在人脈槓桿上,重要的是你提供什麼價值給對方,而且,重點不是你認識誰,而是誰認識你。

◎建立人脈要用長時間來考量,他並非短期而是長期投資,短時間的交往不僅沒辦法建立彼此雙贏的關係,也無法長久持續發展,而要以五年、十年、二十年,這種長時間來考量,因此,現在有名、無名都無所謂。

◎和今後能讓自己有所成長、EQ高的人建立人脈,是很重要的。

◎在接近自己感興趣的人時,最出要考慮的不是「他可以為我做什麼」、「他會介紹誰給我」等自己的期望,而是先想著:「我能為對方奉獻什麼?」,如果不能奉獻就不要靠近對方,而在似乎能夠付出奉獻的時機下靠近對方比較好。

◎建立人脈的基礎在於「你是不是對方感興趣的人」,以及投資自己。並朝著對方想見的人物而努力。

◎在奉獻的基礎上,要求不要變多,這點是必要的。經常意識到要回報什麼給對方,一言以蔽之,就是雙方貢獻要取得平衡,彼此的關係才能穩固。

◎與人會面前的準備:

  1. 介紹對方感興趣的書籍,訊息,人物
  2. 加進對方感興趣的簡介,個人品牌形象
  3. 準備作為開會用的好餐廳
  4. 除商業以外還要具備能能為話題,能提供出來的資訊(害外,投資,洋酒,運動,…)

在一對一介紹兩方時,要留意不要只說一方優點,而說雙方的優點。

◎人脈建立架構圖:

  1. 了解對方以及對方的需求
  2. 自己能提供什麼價值
  3. 一旦關係建立起來,持續聯繫
  4. 連結人脈朋友

◎運用人脈槓桿最有利的方式是自己舉辦交流會,這樣一來更加鞏固既有的人脈,也能擴展新的人脈,而在舉辦交流會時的重點如下:

  1. 區分領域
  2. 交流會對全體人員有好處
  3. 在事前做好讓與會人員互相了解的準備工作

◎建構週遭的人對自己的印象,並和工作結合起來這種行為是所有品牌形象的一環,品牌形象是利用較少的費用和勞力把顧客弄到手,並提升對周遭的影響力。

◎對個人品牌形象來說,設計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名片、網頁的設計,甚至於營造辦公室的形象。

◎每天與意志消沉的人交往,不知不覺自己的意識也會變得消沉,加入鬥志比自己高的人群中,或是進入鬥志高的人脈中,藉此受到他們的影響,自己的鬥志也有所提升,相反的,如果加入意志消沉的消極團體中,自己的意識也會傾向消極。對於午餐會議、晚餐會議要會面的人,我會選擇鬥志高的人。如果每天只是單獨用餐或是和同事用餐,就只是單純吃飯罷了,但如果和鬥志高的外部人士會面,就能藉此變成廣大的人脈資產。

◎在學習好的訣竅和技能的過程中,來自老手的回應變得非常重要,藉此能夠確認是否偏離軌道,打高爾夫球的專業人士有時讓教練看看,讓他來檢查打擊,藉此修正缺點,這就是執行「回應」,如果沒有得到回應,就有可能持續朝錯誤的方向努力。

高盛公司擔任領袖培訓的Steve Kerr談到對工作沒有反應,「就像在看不到的球道上打保齡球一樣」--《財富雜誌2006.12月號》

如果事先建立好一套「發現建言者並可獲得回應」的機制,就算朝不對的方向時,也能加以修正,因此,「到重大失敗發生時都還沒察覺到」的情況就不會出現;挑選建言者時必須小心留意對方是否具備實踐的經驗,如果要尋求建言的話,應該向有經驗的人,取得經驗為基礎而提供的意見,這樣的意見才深具參考價值,相反的,沒有經驗而提供出來的意見,恐有誘導你走錯路之虞.

::槓桿思考術之自我檢查表::

◎槓桿思考術的基本

槓桿思考 傳統思考
不勞而獲 勞動而獲
主動積極 被動消極
事半功倍 事倍功半
1:無限大 1:1
投資 消費
DMWL 勞動時間=成果
熟悉要領 不得要領
成果 過程
目標明確 沒有目標
練習+比賽 只有比賽
自己的責任 他人的責任
自己掌控 他人掌控

◎勞力的槓桿

槓桿思考 傳統思考
再度重現 單次呈現
建構化 每次思考
檢查表 一時想起
例行日常工作 隨時、隨機
無意識的 意識到的
習慣性的 意識到的
重要的20% 不重要的80%
一年收成兩次 一年收成一次
有餘裕 工作滿檔
提供成果 提供時間
只有KSF 全部

◎時間的槓桿

槓桿思考 傳統思考
逆行 順行
俯瞰 眼前
時間限制 無限制
緊湊的預定行程 充滿忙碌
預先扣除 多餘的事
科學睡眠 無意中睡眠
午睡15分鐘 午睡時間長
削減固定時間 削減變動時間
步驟順序 想到什麼做什麼
效率化 增加勞同時間
時間充裕 時間匱乏

◎知識的槓桿

槓桿思考 傳統思考
熟讀手冊 無視手冊
著眼在用功的方法 只是拼命用功
早睡早起 晚睡晚起
從1到100 從0到1
應用 發明
從技能訣竅來學 只是抄襲秘方
模仿和自己類型相似的人 模仿全然不同的人
數位 類比

◎人脈的槓桿

槓桿思考 傳統思考
奉獻 施與受
貢獻 依賴
特定對象間的交流 不同業種間的交流
品牌形象 自我介紹
感染積極習慣 感染銷及習慣
實踐者的建言 教育者的建言
長期的交往 短期的交往
公司外人脈 公司內人脈

[閱讀筆記]32天超激速外語學習法

書名:32天超激速外語學習法
作者:游原銘
ISBN:9789866820502
筆記日期:2008.10.22

::學習外語的心態::

◎「人性」是決定你是否能成功學習一門外語的最重要因素。

◎靠「恆心及毅力」以及「聽說讀寫兼顧」的學習法是造成失敗的兩大主因。

◎勉強自己學習,通常是苟延殘喘,只是將失敗暫時延後而已。

◎如果你和我一樣,只是個「普通人」,那麼,「樂在學習」對你來說,可說是你的不敗良方。

◎學習語言如同跑馬拉松長跑,一開始起步必須保留足夠的體力,才能讓自己撐到終點,一開始就挑戰自己的極限,很快就會筋疲力盡了;還不如保有體力,細水長流的學習下去,成果反而比猛衝更豐碩。

◎毅力及恆心是我們在做那些自己「不喜歡的事」才需要的。學習一門外語,千萬不能使用到毅力及恆心,除了要把它變成「喜歡的事」外,還要將它變成一種習慣。

◎六歲以前的小孩學習語言的速度比較快的原因是小孩子「模仿聲音的能力」加上「不怕羞」而已。

◎學習外語是以「樂在學習為基礎」,同時也將「養成最佳的外語學習習慣」當作學習重點,簡單的說,就是要讓你擁有一個樂在學習外語的習慣。

◎成功外語學習法必勝公式S=eTTMM

外語學習的成功(Success)=
熱忱(enthusiasm)×時間(time)×工具(tool)×教材(material)×方法(method)
這五項學習因素缺一不可,只要少了其中一項,成出來的結果就是零!

::學習外語的動力來源::

◎團體學習力量大:
一個人學習總是孤單的,如果你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組成團體一起學習,在學習的路上互相勉勵,則可倍增學習能量。

◎創造學習動機
把學習這們外語的動機和目的,以及學會了外語之後有什麼期待全部寫下來,越多、越明確越好,最好把他視覺化!(JJ:這是學習外語的「追求快樂」)

◎訓練自己「化悲憤為力量」,將生活中遇到不如易或是因為不會外語所產生的的負面能量轉化到學習外語的動力(JJ:這是學習外語的「逃避痛苦」)

◎設定學習小目標(以時間或課程的量為標準),達成後給自己一點小小的犒賞。

::「說」是學習外語的主角::

◎當你花上一段時間訓練好「聽」與「說」的能力後,「讀」和「寫」這兩種能力自然會有一定的水準。

◎能開口說之後,你會更有動力來繼續學習。簡單來說,會話能力是第一道瓶頸,跨越之後,就開闊天空了!

◎對初學者來說「說」是學習的主角,原因如下:

1.「說」看得到成果
2.「說」比「聽」學得快(容易建立成就感)
3.對初學者來說「說」比「聽」來得實用
4.應用時「說」比「聽」來得簡單(因為自己掌握說話的發球權)
5.「說」與「聽」兩者兼顧(在「說」的同時自己也「聽」了一次)

◎我們可以用眼睛來學游泳或開車嗎?透過閱讀而閒置你的耳朵學英語,就如同用看的學開車。

◎不是光用眼睛去看,還要用耳朵聽進腦袋,再用嘴巴說出來,這樣才是最有效的作法。

::營造學習外語的環境靠自己::

◎就算是有最好的學習環境,沒有好的學習方法還是無用。一個先天上好的語言學習環境在語言學習上,確實是有幫助,只不過他並非絕對。

◎許多長期居住美國的人不見得會說英語,加拿大官方語言是法語,也有不少法與學習資源,但除了住在法語區的加拿大人之外,多數的加拿大人還是只會說英語。

◎營造外語學習環境的方式:

  1. 聽外語音樂CD
  2. 租外語影片來看
  3. 上網透過MSN,Skype..和外國網友交談
  4. 收看外語電視頻道(Discovery、National Geographic、CNN…等)

◎在營造自己的語言學習小環境的同時,也別忘了「重複學習某一段內容,才會達到記憶效果」!

::隨時隨地利用時間學外語::

◎帶著隨身聽學外語是學習外語的重要關鍵!出門在外可以試著聽過去已經學很多次且非常熟悉的內容,並跟著教材輕聲複頌。過程中可搭配自己喜愛的歌曲或音樂,讓「聽隨身聽」這件事情對自己而言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幾個學習外語的時機:

  1. 通勤時
  2. 午休時間
  3. 出外活動時

::學習外語前的自我檢視::

  1. 是否找好學習外語的地點?
  2. 是否有固定的學習外語時段?
  3. 準備好隨身聽了嗎?
  4. 準備學習紀錄表記錄自己的學習歷程

::使用有聲教材學習外語::

◎每次要開始學習外語之前,鮮花個10秒鐘來「暖嘴」吧,用你的嘴巴和舌頭做出各種誇張的表情,越誇張效果越好。

◎有聲教材的小單元時間在一分鐘內最佳,最多不要超過3分鐘。

◎有聲教材,可說是一個會說標準外語,但不會罵人、不會嘲笑人、又隨時在學習者身邊的老師。

◎模仿有聲教材的標準口音,儘可能的發出最相似的音調。多次模仿學習之後,自然能夠了解內容,也能夠讓發音和腔調更接近母語人士,最後,將所學的內容,用嘴巴背下來。

◎跟讀複頌時不需要錄音,這樣做會消耗你的學習能量。

◎所有的學習都是覆頌學習,而非朗誦學習,是跟著有聲教材念,而非看著書本念。

::學外語時的注意事項::

◎最適合的學習環境是「家」,原因如下:

  1. 沒有壓力
  2. 自由
  3. 可增加學習時間

◎學習外語剛起步時,學習時間不必太長,以30分鐘最為恰當,當學習漸入佳境後,再逐漸增加學習時間。人類的連續專注力,在45分鐘內為最佳,超過45分鐘,效果會隨時間遞減。

◎訓練自己有「不求甚解」的能力:
不要一遇到困難的學習內容,就立刻勞心勞力去搞懂他們,不妨先在該處做個記號,表示那裡是不懂的地方,將他暫時擱置,然後再繼續學習下去。這樣做的目的事要讓學習外語變成一件輕鬆的事情。

◎不需要先用幾個月的聽力學習來「打通耳朵」(JJ:這是《千萬別學英語》所主張的語言學習方式),一開始就採用「大量的聽不熟悉的外語內容」,在短時間內就會產生挫折感,而挫折感正是讓你放棄學習的頭號殺手。

◎不需要花力氣去學文法,只要把句子唸熟,自然就能夠領悟了。透過覆頌來熟練句型並用嘴巴背下來即可。

◎去上會話班的目的事要學習及練習口語,不是學文法。

◎一加一雙語學習法:
在所學的外語達到一定的程度後,適時的多學另一種語言,因為學習一門外語一段時間後,新鮮感會消失,學習的動力會因此而變弱,此時加入學習一門新語言,可以讓學習者重拾學習的熱忱。

::其他學習小技巧::

◎記憶單字的基礎大法:
初學者在覆頌句子或單字時,可以根據所學的內容,在腦中想像出屬於自己的畫面。

◎倒階梯式的重複學習法:

[閱讀筆記]槓桿閱讀術

書名:槓桿閱讀術
作者:本田直之(葉冰婷 譯)
ISBN:9789866858192
筆記日期:2008.10.12

::為何要讀書?::

根據統計數字顯示現代人太少讀書,於是作者花了一些篇幅來解釋讀書的意義與好處,希望鼓勵大家多讀書。透過讀書,可以快速吸收前人幾十年的經驗和智慧,避免從零開始的錯誤與摸索就可以「不勞而獲」,而不讀書的人,什麼都自己去嘗試、修正才能「辛勞而獲」。就連Wal-Mart創始人山姆‧沃頓都說:「我的事業做起來,是模仿別人的。」

另外,商人讀書就好比運動選手的練習,平時只顧著工作而不願花時間再充實自己的人,就如同平時不練習而突然臨時上場比賽的運動選手一般,勝算當然不高。所有一流的人都讀書,但不是因為成為一流的經營者,所以才讀書,他們在沒沒無聞的時候,正因為讀書才能有今天的成就,而且今天還是持續讀書,才能一直保持一流的狀態。

許多人不讀書是因為覺得沒有時間讀書,其實正因為讀書沒讀書才會沒有時間,讀書可以減少自己從頭開始摸索、嘗試的時間,從書中就可直接取得捷徑的方法,越讀書就越能產生充裕的時間。讀書不只是讀書,而是一種經濟上的行為,一種投資活動,且是最強的投資。《千萬別撿千元大鈔》作者安田佳生曾說過:「成大器的人,不管當下的收入多少,為了增廣人生的視野,也會為了增加一生的總收入而使用金錢。」

::槓桿閱讀術::

本書的主題-槓桿閱讀術的精隨,在於事先設定好明確的閱讀目的(例如:要尋求某問題的解決之道),再根據目的來挑選重點部份閱讀,捨棄不重要的部份。看完書之後,再將自己獨樹一格的方式應用書中所闡述的訣竅,活用在實務上。
◎槓桿閱讀法與傳統閱讀法不同之處:

  1. 具備清楚的讀書目的(要在商場上成功),精挑細選該讀的書並丟棄沒有用的部份,而非速讀法。
  2. 鼓勵讀者要在書本上標號、劃線、記錄與摺頁角。
  3. 挑有用的部份跳著看,就算是自己花錢買的書,也不需要一字不漏的完整讀完。
  4. 閱讀時要設定時間限制,一本書設定約1~2個小時讀完,而非依照自己的步調去慢慢讀。
  5. 不是讀完就結束了,還要下工夫去抽出這本書的精華,朝學以致用的方向去進行。

◎把準備考試的用功法應用到讀商業書:

◎槓桿閱讀術vs速讀術

速讀術是快速將一本書讀完的技術,而槓桿閱讀術是將沒有用的部份切除,是提昇資訊取捨的能力並將別人書中的經驗變成自己的東西,應用到實務上。《改變人生的「早上五分鐘」速讀學習法》作者高島徹治談速讀:「縱然學會了速讀,卻只是學會了和過去一樣的讀書法(依據個人品味,記憶內容的讀法),言外之意就是在此之前對專業書籍無法理解的人,當然也不能靠速讀得以理解,只是在不理解的情況下讓閱讀的速度加快了而已。」

::如何尋找閱讀標的::

◎找書如同尋找投資標的:

◎選書的方式

  1. 依主題(集中主題一次閱讀)
  2. 依趨勢(最近流行什麼議題)
  3. 依直覺(憑自己的經驗選書)

◎篩選書籍的管道:

  1. 朋友、熟人、行家的口碑
  2. 網路、報章雜誌、媒體的書評
  3. 國內外的書評服務

◎松下幸之助和柳井正(喜愛閱讀Peter Drucker相關書籍的人)的一致讀書方法是先讀「目錄」、「後記」,據此判斷是否對自己有幫助再決定讀這本書,若決定要讀,就針對有用的地方做筆記。

JJ:利用口碑、排行榜去挑選要看的書籍,有時會漏掉一些不暢銷的好書,個人習慣在「書中找書」,好書的作者推薦的書也是一種另類的書目,如同Google對於網站評分的方式,會考量其被連結的數量與質量一般,暢銷書作者推薦的書通常也是不錯的書籍。

::讀書時的注意事項::

讀書的目的明確後,找到相關的幾本書籍集中一次閱讀,每本書在表達上有所不同,但在內容上是重複的,多讀了幾本,既不覺得浪費,也不感到可惜,反而因為多讀了幾本,才知道重點所在。另外,避免只讀一本書,並將這本書作者的意見全盤接收,而是一種強調讀者自主性的方法,時時抱著「要從這本書得到什麼」的意識,從多位作者的論點刺激自己的思想,好比臨床就醫一樣,不能只靠一位醫師的診斷,還要仰賴第二位、第三位醫師的看法,最終由「自己」得出最後的答案。多讀書是為了要降低投資的風險,消化大量書籍,碰到好想法和訣竅的機率也變高,靠著累積的效果提高成功率,現在的你不知道如何達到目的地,但可選的道路有100條,讀書後雖無法明確得知哪一條是絕對可行的正確答案,但你會知道其中的90條禁止通行,進而降低失敗的風險。

◎看書前先把「前言」、「目錄」與「後記」看完,心中有著這本書大概的輪廓,再根據看書的目的去略讀本書的重點部份。

◎讀自己花錢買的書而非借來的書,才會有「想要回本」甚至「想要有加倍的報酬」才會認真讀書,同時借來的書也無法在在上面做記錄、折角等。

◎讀書時要設定時間限制,若是沒有時間限制,就會連多餘的部份也會去讀它,心中想著「什麼時候讀完都可以」,人在沒有被逼迫時,很難發揮潛力,建議設定一本書1~2小時讀完。

◎一本書的重點只佔20%,再掌握其中的80%,也就是全書的16%就可以了。

◎一邊讀書,一邊模擬「如果是我的話會怎麼做?」,如此,點子就會源源不斷湧出,此時立刻記下當時的想法,免得過一段時間很容易忘記。

::讀完書之後::

◎多讀了幾本書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僅僅做「輸入」的動作,只不過是自我滿足而已,如何能「輸出」使用,才是真正勝負的關鍵。

◎讀過的東西會忘記的原因:

  1. 沒有記錄重點
  2. 沒有後續工作

◎把讀過的書中劃線、折角的部份打進電腦,製作成筆記,形成最後的「終極本」。

::其他相關議題::

◎什麼時段讀書最好?與其分散時段讀書,還不如自行設定每天幾點到幾點,養成習慣,也易持續下去。

◎早上讀書的優點:

  1. 沒有電話之類的外務干擾
  2. 讀書讓自己醫大早就充滿幹勁,是創造每天潛力的激發和調整工作步調的「起搏器」。
  3. 養成早睡早起
  4. 一天的一開始就「強制執行」該做的事,以免之後又有別的事情干擾,一拖再拖而難以持續。